警惕新型网络诈骗黑客假借追赃名义实施诈骗全流程解析及防范指南
点击次数:112
2024-11-21 00:42:14
警惕新型网络诈骗黑客假借追赃名义实施诈骗全流程解析及防范指南
随着网络诈骗手段不断升级,近期出现了一种新型复合型诈骗模式: 诈骗分子在首次诈骗得手后,假借“追赃”名义对受害人实施二次诈骗 。此类诈骗利用受害者急于挽回损失的心理,通过伪造身份、技术伪装等手段进一步

警惕新型网络诈骗黑客假借追赃名义实施诈骗全流程解析及防范指南

随着网络诈骗手段不断升级,近期出现了一种新型复合型诈骗模式:诈骗分子在首次诈骗得手后,假借“追赃”名义对受害人实施二次诈骗。此类诈骗利用受害者急于挽回损失的心理,通过伪造身份、技术伪装等手段进一步榨取钱财,危害性极大。以下是此类诈骗的全流程解析及防范指南:

一、诈骗全流程解析

1. 前期信息窃取

  • 数据黑产支撑:诈骗团伙通过暗网购买受害人首次被骗时的交易信息、通讯记录等数据(如银行账号、联系方式、被骗金额),或利用木马程序、钓鱼网站窃取信息。
  • 精准画像:根据受害人年龄、职业、被骗类型(如网贷、、冒充客服)制定针对性话术,如针对学生群体伪造“教育退费”,针对中老年人伪造“公检法追赃”等。
  • 2. 伪造身份接触受害人

  • 冒充权威机构
  • 公检法追赃部门:伪造、法院传票,谎称“已冻结部分资金,需缴纳手续费解冻”。
  • 反诈中心或银行客服:以“协助追回资金”为由诱导下载虚假App,要求填写银行卡、验证码等信息。
  • 技术升级:利用AI换脸、语音克隆技术伪造视频通话,甚至通过共享屏幕实时监控受害人操作。
  • 3. 实施二次诈骗

  • 伪造“追赃流程”
  • 手续费陷阱:要求支付“解冻金”“保证金”或“公证费”,承诺全额返还,实则卷款消失。
  • 诱导投资回款:谎称“追回资金需通过虚拟货币交易”,诱导受害人向虚假平台充值。
  • 钓鱼链接:发送伪造的“退赔申请页面”,窃取银行卡信息后盗刷资金。
  • 4. 资金转移与销赃

  • 多层洗钱:通过加密货币、虚拟商城购物券、地下钱庄等方式快速转移资金,逃避追踪。
  • 威胁封口:以“泄露隐私”“影响案件侦破”为由恐吓受害人,阻止其报警。
  • 二、防范与应对指南

    1. 识别“假追赃”核心特征

  • 主动索要费用:任何以“手续费”“解冻金”名义要求转账的追赃行为均属诈骗,司法机关追赃无需预付费。
  • 非官方渠道联系:反诈中心、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社交软件(如QQ、微信)或境外电话办案。
  • 异常操作要求:要求下载陌生App、共享屏幕、提供短信验证码或点击不明链接的均为诈骗。
  • 2. 保护个人信息与资金安全

  • 强化隐私防护
  • 避免在公共网络填写敏感信息,定期更换密码,关闭手机“屏幕共享”权限。
  • 对自称“追赃人员”的来电,通过官方渠道(如110、银行官网电话)回拨核实身份。
  • 资金操作原则
  • 不转账:无论对方提供何种“证据”,绝不向陌生账户转账或购买虚拟货币。
  • 不透露: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是资金安全底线,任何机构无权索要。
  • 3. 遭遇诈骗后的正确处理流程

  • 立即报警并固定证据
  • 保留聊天记录、转账凭证、通话录音,第一时间向属地公安机关报案。
  • 通过银行申请紧急止付,冻结涉案账户。
  • 警惕二次诈骗
  • 对后续任何“追赃”联系保持高度警惕,不轻信“内部渠道”“快速返款”承诺。
  • 通过官方平台(如国家反诈中心App)查询案件进展,避免私下联系“维权机构”。
  • 4. 技术防御与意识提升

  • 启用反诈工具
  • 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来电预警功能,拦截诈骗电话与短信。
  • 定期检查手机权限,关闭不必要的App敏感权限(如通讯录、短信读取)。
  • 提升防骗意识
  • 关注警方发布的诈骗案例(如“安全账户”“追赃手续费”等新套路),参与社区反诈培训。
  • 向亲友普及“三不原则”(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尤其提醒易受骗群体(老年人、留学生)。
  • 三、追赃须合法,维权走正道

    真正的追赃挽损需通过司法程序完成,公安机关会在案件侦破后依法返还资金,绝不会要求受害人自行操作转账。若遭遇此类诈骗,请牢记:“主动联系必有诈,官方核实是关键”。保持冷静、留存证据、及时报警,是应对新型复合诈骗的核心策略。

    友情链接: